精品项目

海西那达慕:昆仑山下的草原欢歌

八月的柴达木盆地,秋意初染草原。当第一缕阳光越过昆仑山雪峰,洒在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阿拉尔草原上时,洁白的帐篷已如星辰般散落旷野,袅袅炊烟与晨雾交融,马头琴的悠远旋律在风中流淌 ——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第九届那达慕大会,正以最古老的仪式唤醒这片高原的激情。

那达慕,这个意为 “娱乐、游戏” 的蒙古语词汇,承载着千年的草原记忆。据《成吉思汗石文》记载,公元 1225 年,成吉思汗西征班师途中曾在此举办盛大集会,赛马、射箭的欢腾声响彻戈壁,这便是那达慕的雏形。如今,这项起源于军事演练与敖包祭祀的传统,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海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,生长出更丰富的内涵。

清晨的草原赛场早已人声鼎沸。搏克(蒙古族摔跤)比赛的号角率先吹响,身着 “卓德格” 皮甲的摔跤手们如雄鹰般展开双臂,皮革上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烁。他们弯腰踏步,用古老的祝词呼唤力量,每一次腾挪、每一次角力都引得观众阵阵喝彩。这位来自都兰县的牧民选手,腰间的五彩腰带系着家族的荣誉,他说:“搏克不仅是比力气,更是比智慧,要像草原狼一样沉稳,像雄鹰一样敏捷。” 赛场边,藏族阿妈才吉卓玛指着远处的少年方阵笑道:“你看,我家孙子就在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’的队伍里,汉、藏、蒙古族的娃娃们一起训练,比亲兄妹还亲。”

赛马场的尘土扬起了草原的心跳。走马比赛中,骑手们身着刺绣坎肩,驾驭着步伐稳健的骏马,马鬃上的彩绸随节奏飘动;而跑马赛道上,少年骑手伏身马背,马蹄如疾风掠过草地,终点线前的欢呼声能惊起远处的旱獭。“这些马从小跟我们长大,比家人还亲。” 一位蒙古族老者抚摸着赛马的脖颈,他的话语里藏着游牧民族与骏马千年的羁绊。射箭场上则呈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,老艺人使用的牛角弓与年轻人的反曲弓同场竞技,箭矢破空的锐响穿越时空,与元代 “诈马宴” 上的弓弦声遥相呼应。

午后的民俗巡游将盛会推向高潮。14 个特色方队、逾千名参演人员组成流动的文化长卷:交警铁骑队的钢铁洪流后,是身着五彩蒙古袍的姑娘们,她们的裙摆扫过街道,仿佛移动的草原花海;唐古拉山镇的藏族同胞身着氆氇长袍,珠饰叮咚作响,将雪域的纯净带到人间;百人锅庄方队的舞步如鼓点般轻快,藏语的欢歌与蒙古长调在街头交织。最引人注目的是 “盐湖城” 主题花车,身着盛装的医务工作者、盐湖工人、农垦老职工们挥手致意,车身上的浮雕讲述着格尔木从工业重镇到文明之城的蜕变。非遗展示区里,蒙古族刺绣、藏族编织、土族盘绣、汉族剪纸琳琅满目,老艺人正在教孩子们制作石头画,他说:“要让孩子多看看这些老手艺,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。”

夜幕为草原铺展开另一番风情。“天阙欢歌盐湖城 —— 那达慕之夜” 的舞台上,马头琴齐奏《万马奔腾》,呼麦歌手的低沉喉音仿佛来自大地深处。各族群众围着篝火跳起安代舞,火光映红了笑脸,也映红了远处昆仑雪山的轮廓。甘肃肃北县的参赛队员动情地说:“那达慕让我们团聚在一起,心贴得更近了。” 此时的草原,帐篷里飘出手抓肉与奶茶的香气,星空下的欢歌与千年前的敖包祭祀吟唱,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
闭幕式上的会旗交接仪式庄严而温暖。格尔木市的代表将那达慕会旗郑重交给下届承办地茫崖市,旗帜上的苏鲁锭图案在风中猎猎作响。这面旗帜传递的不仅是赛事的主办权,更是文化传承的责任。三天的盛会里,草原见证了竞技的激情,也见证了民族团结的温度 —— 摔跤手交换的哈达、骑手共享的马奶酒、游客学跳的锅庄舞步,都在诉说着 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 的故事。

海西那达慕:昆仑山下的草原欢歌

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昆仑山,草原恢复了宁静,但那达慕的欢歌仍在延续。它如同柴达木盆地的盐湖,既沉淀着古老的文化结晶,又映照出时代的崭新光芒。在这里,传统与现代交融,各民族共生,每一届那达慕都是一次文化的重生,都是一曲献给高原的赞歌。正如草原上的谚语所说:“那达慕的鼓声不停,草原的生命力就不会枯竭。”

星空娱乐,星空娱乐官网,星空娱乐APP,星空娱乐网站

发表评论